2001年,省政府出台了《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的暂行规定》,我省成为全国最早提出污水处理产业化政策的省份。但几年时间里,我省污水处理产业化进展缓慢,面对现状,我们应如何——打破污水处理产业化障碍?
两大难题:收费偏低 管网滞后
在今年年初的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,省人大代表、福建省丰泉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泽峰向大会提交了“关于打破我省污水处理产业化障碍的议案”。他在议案中指出,至2003年底,全省已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107.5万吨/日,年处理量33938万吨,排水管道长度4957.34公里,污水处理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在采访中,陈泽峰向记者表示,我省污水处理产业化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污水处理收费政策不完善。目前,我省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和征缴率都偏低,不足以支撑全面产业化。据了解,我省绝大多数的污水处理费用都在0.5-0.6元/吨之间,在全国属于较低水平。在安徽、上海,污水处理标准为0.7元/吨以上,江苏、浙江达到1.0元/吨以上。陈泽峰认为,如此低的收费标准,污水处理企业连支付银行利息都困难,更谈不上企业利润。
除了污水处理收费低之外,污水管网建设滞后也是导致产业化路难行的原因之一。陈泽峰说,由于污水管网建设不配套,城市污水无法有效收集和接纳进入污水处理厂,不少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无法运营,投资商和运营者收益大打折扣。如福清市污水处理厂建成后,由于污水未接入,目前仍不能运行。
适当提高收费标准 加快管网配套建设
为此,记者走访了建议的承办单位省建设厅。城市建设处处长王胜熙说,自2001年开始,我省就开展了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改革,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扶持、引导产业化工作的开展。但目前产业化推进的步伐的确不快,表现在:招投标不够规范、污水处理费偏低、污水管网不配套等。
对于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偏低这一情况,王胜熙说,由于污水处理费是水价的组成部分,通过政府行为征收,收取的费用上缴地方财政专户管理,专项使用。在污水处理费满足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需要时,由污水处理费专户支付投资者;而在不能满足需要时,由政府从其他财政资金中支付。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差距,认为产业化应当达到财政不出钱或少出钱的目的,因此政府制定的招标价偏低,使产业化工作走入误区。根据行业部门的测算,污水处理的收费应在0.7-0.8元/吨之间才是较为合理的,我省的收费的确偏低。针对这一问题,目前,省政府办公厅已下发通知,明确全省各市县在2005年底前污水处理费调整到不低于0.8元/吨的标准。
同时,对于污水管网不配套的情况,王胜熙表示,由于长期以来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短缺以及“重地上,轻地下”的现象,造成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欠账较多。下一步将结合“八闽人居模范城市”创建活动,促进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的建设。将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的规划列入创建活动的考核内容,并鼓励、协助各地积极争取国债支持,扩大资金渠道,加快管网建设。进一步明确污水管网建设总体计划和年度计划,列出时间表,落实管网建设内容,为产业化顺利实施创造基础条件。
据了解,2001年底开始,到2004年底,我省累计实施污水处理产业化项目22项,目前有5座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,6座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。
按照我省“十五”发展计划和2001-2005年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的要求,全省所有设市城市必须建设一座以上污水处理厂,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5%以上。王胜熙表示,2004年我省城市污水处理率预测达42%,按目前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情况,我省“十五”计划确定的目标将能够实现。